学堂书单 中金优配
读一本书 懂一段史
学堂君:大国博弈的本质是什么?是认知战!1949年美国误判“中gong必依附苏联”,2024年又幻想“经济开放促政治演变”。老美对我国崛起整整误判持续了几十年,《美国在中国的失败》的作者邹谠,在书中就断言:对文明基因的无知,终将战略碾成粉碎。这本书聚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至1950年期间,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探讨其对我国战略失误的深层根源。。
太平洋战争
的豪赌:一张从未兑现的“大国支票”
1943年开罗会议,罗斯福执意将积弱的中国抬入“世界四强”,背后藏着一场精妙算计:以虚名替代实利,用“精神补偿”掩盖军援匮乏。当美军物资涌向欧洲战场,老蒋收到的仅是一纸《开罗宣言》和空洞承诺。邹谠犀利指出:“美国幻想中国自动蜕变为盟友,却拒绝投入再造中国的成本”。
更致命的误判在于文化逻辑的错位。美国将“门户开放”政策嫁接于中国土壤中金优配,却无视这片土地刚经历百年撕裂。当传教士后裔赫尔利高喊“统一民主中国”,延安窑洞里的革命者正用土地改革凝聚亿万农民——两种政治逻辑如同平行宇宙,永无交汇。
朝鲜战争--长津湖战役
朝鲜战场:误判酿成的“身份认证仪式”
1950年冬,长津湖见证了新的历史,美国亲手催生的“强国”,此刻正用缴获的美式迫击炮轰击美军。书中深刻剖析:当断言“中国人不会干预”,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给了其一记响亮的耳光。
更讽刺的是结局,此战让新中国赢得苏联敬畏,也让西方正视“醒狮怒吼”。彭德怀在停战协议写下“西方殖民者架起几门炮就征服一国的时代,终结了”,美国终究吞下了对中国的战略误判的苦果。
邹谠
这本书是修订本,对准1941-1950年中美关系最后十年。作者邹谠的身份本身便是传奇,父亲邹鲁是国民党元老中金优配,自己却成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亲历过西南联大的烽火课堂。
邹谠在书中曾说:“所有地缘悲剧的第一幕,都是决策者拒绝直视对方的眼睛”。这句话不但70多年前适用,现今依然如此,大国博弈的本质就是认知战!重读这本书,也许也是对当下中美博弈的最好解读。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 1941—1950年》
邹谠 著 王宁 / 周先进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6-8
豆瓣评分:8.7
目录 · · · · · ·
译者的话/Ⅰ序……汉斯·J.摩根索/Ⅲ前言/Ⅴ
引言 追根寻源第一章 门户开放政策的原则与美国的中国政策的格局/3
第一部分 使中国成为大国第二章 美国的观念与中国的现实/29第三章 外交行动和军事战略/49第四章 压力策略与有限地、但无条件地支持蒋介石的政策/75
第二部分 以和平方式建立统一、民主的中国第五章 中国的权力之争和美国政策的影响/109第六章 美国对中国的印象和美国的政治传统/146第七章 雅尔塔协定与和平tong一中国的政策/194第八章 赫尔利纲领逐步走向失败/234
第三部分 有限援助政策的局限性第九章 的对华政策——设计的过程与决策/279第十章 马歇尔使命/321第十一章 局部撤退、有限援助及放弃中国的决定(1947—1948年)/352第十二章 摆脱和遏制(1949年1月—1950年6月)/395
第四部分 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第十三章 朝鲜战争及中国以强国姿态出现
---------- 完----------
秦汉史、唐宋史、明清史等,点下方查阅
天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