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以色列出动空军对伊朗境内几十个与核计划和其他军事目标进行了空袭。消息一经传出钱掌柜配资,举世震惊。人们都在猜测接下来的局势是否会更加恶化。
其实,以色列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做了,40多年前,以色列就曾出动空军成功炸毁过伊拉克的核反应堆。这件事又被称为“巴比伦行动”,那么它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一、行动背景
上世纪50年代,独立后的伊拉克便开始了自己的核计划。首先,在1959年,伊拉克与苏联秘密签署核协议,希望能在苏联的援助下获得一座核反应堆。但是伊拉克后来认为,如果能从意大利或法国购买核反应堆岂不更好更快?但是这些计划都未取得成功。
伊拉克的核计划在1968年迎来了转折点。因为这一年阿拉伯复兴党开始上台执政,副总统萨达姆对于核计划非常热心。因此,在70年代初,萨达姆政府秘密秘密发起核计划。
那时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国家为了报复西方对以色列的支持,纷纷提高油价,将石油由每桶 3 美元上调到10美元,而伊拉克也是重要的石油输出国之一。
这样,西方国家为了得到石油,不得不寻求改善同伊拉克的关系,而伊拉克则趁机提出想购买法国核反应堆的要求。当然,伊拉克也保证将和平利用核能,希望能得到西方的谅解,并且伊拉克也确实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购买的核反应堆也符合国际规定与标准,法国同意与伊拉克合作,答应可以卖给伊拉克一座核反应堆以及相关实验室。
1976年,萨达姆亲自去法国签订了协议。1979年,伊拉克在法国的帮助下建立了一座轻水反应堆(塔姆兹 -1号)。不过得强调一下,该反应堆为研究性反应堆,另一座为小型试验性质的反应炉(塔姆兹 -2号)。按照协议,法国将卖给伊拉克4.5公斤浓缩铀,大致能制造4枚核弹。另外,伊拉克还获得来自西德的铀矿石和意大利提供的分离钚,意大利还提供技术培训。
由于伊拉克与法国签订了核协议,并且它将得到能制作核武器的原料,这使得以色列异常担心。
二、以色列的应对
对于伊拉克的核计划,以色列一直很不安。与伊拉克相比,以色列国土面积小得多,人口密度大且集中在特拉维夫等几个大城市,如果遭遇核弹袭击,那将是致命性的大灾难。更可怕的是,伊拉克长期与以色列不和,萨达姆一直拒绝承认以色列的存在,认为是犹太复国主义者非法占有的领土,还经常威胁要将以色列毁灭。
在之前发生的两伊战争期间,萨达姆使用过化学武器,这让以色列更如坐针毡,所以以色列政府认定:“只要萨达姆一旦拥有核武器,就会毫不犹豫地对以色列使用。”
为防止伊拉克得到核武器,以色列可没闲着。他们首先开展外交活动,向法国和意大利施压,尤其施压法国,阻止其向伊拉克提供反应堆和核燃料。1980年7月下旬,以色列外交部长召见了法国驻以色列代办,表达了以色列对伊拉克核反应堆的“深切关注”。这其实已经表达了警告,但都没引起伊拉克和法国的足够重视。
法国并不承认核反应堆有什么扩散的危险,并且认为伊拉克也有权和平利用核能,就像其他国家一样。见法国不站在自己一方,以色列便去寻求美国的支持。但当时美国也不同意干涉他国拥有核武器。
以色列政府见外交活动没能有效阻止伊拉克的核武器研制进程,便采取特殊手段。1979年4月6日,以色列派遣摩萨德特工用定时炸弹炸毁了核反应堆的堆芯,后来发现修复损毁部分就需要两年时间。另外,一名为伊拉克工作的埃及籍核专家雅哈·阿尔麦沙德被发现在巴黎遭暗杀。
此外钱掌柜配资,以色列还充分利用媒体来影响国际舆论。1976年1月,《伦敦每日邮报》曝光了伊拉克的核计划。消息一经传出,举世哗然。该刊物还认定法国将无法控制伊拉克对核武器的使用。
不得不说,以色列的应对还是有一些成效的,至少让伊拉克的核计划推迟了几年。不过,以色列政府计划采用更为激烈的手段阻止伊拉克的核计划。
三、行动前的准备
以色列终于下定决心摧毁伊拉克的核计划,时间是1978年。但是如何能达到这个目标,以色列决策层内部是有过一番讨论的。他们开始时是计划直接派少量军队袭击核反应堆所在地奥西拉克地区。但该地距离以色列超过1000公里,周边均为沙漠,进军和撤退都较为困难。由于顾虑行动中以色列国防军可能出现的较大伤亡,决策层最终还是选择远距离空袭方案,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员伤亡。
于是,1980年10月,以色列内阁制订出一项旨在摧毁伊拉克核反应堆的方案,后被称为“巴比伦计划”。
计划是有了,那么使用什么武器呢?原来,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色列就将国防预算的一半多用于升级国内空军。至1980年,以空军已拥有战机650架,其中很多是较为先进的二代、三代机,以空军已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三大空军。
不仅如此,以色列还拥有世界上当时最先进的战机,F-15 和 F-16 鹰式战斗机。这些战机可以进行长距离飞行,不需要空中加油,也不需要地基导航系统。
在情报方面,以色列的工作做得更加到位。它通过美国中央情报局获得核反应堆照片,又与伊朗互换情报,获得大量低空侦查照片。并且根据美国提供的资料,以色列成功推断出核反应堆的外壳设计。
巴比伦行动出台后,以色列空军司令亲自挑选了24位一流飞行员。空袭突击队的队长由3次参加阿以战争的巴哈里上校担任。为了确保袭击成功,以空军进行了大量的战前演练。预计空袭需要90多分钟完成,而且是在炎热干燥的沙漠地带飞行。对以色列飞行员的飞行技能和体力都是不小的考验。
为确保一击命中,以军的训练那叫严格。甚至以色列在国内内盖夫沙漠建了一座外形一模一样的反应堆模型来进行反复训练。
经过长达9个多月的训练,以色列空军做好了一切准备。当然,对于这次行动,以色列是高度保密的,整个高层也没几个人知道。甚至就连飞行员也是到行动前才知道自己到底是要去执行什么任务。
四、行动完成
突袭行动的日期定为1981年6月7日,这天正好是星期日,核反应堆的工作人员休息,尤其其中还有200多名外籍人员,这样就避免了他们的伤亡而将带来的世界舆论和外交被动局面。空袭的具体时间定为当天下午6点30分,这个时间段光线还很充足,飞行员可以看清地面。
更为重要的是,以色列的战斗机是背光飞行,而埃及地面部队却需要对着光芒四射的太阳射击,效果自然差了很多。
以色列的空袭主要由8架 F-16 鹰式战斗机完成,另外6 架 F-15 鹰式战斗机提供空中护航任务。14架飞机从以色列西奈沙漠埃齐翁基机场起飞。以色列与伊拉克并不接壤,两国之间还隔着约旦、沙特等国家。为了躲避这些国家的雷达,以军起飞后立即关掉无线电通讯和数据传输设备。
以色列空军首先飞跃亚喀巴湾,又绕过约旦南段朝东北飞去,这条航线很有利,既隐蔽又熟悉,因为此前以军为完成任务,多次选择此航线做长距离飞行演练。为了达到更好的隐蔽效果与迷惑战术,以军战斗机贴紧在一团飞行,以至于被雷达侦查到后工作人员误认为是一架大型客机而不是战机编队。
在飞行途中,沙特和约旦的雷达也都发现了以军战机,但以色列飞行员能用流利的阿拉伯语回复他们的问题,这样连续骗过约旦和沙特空军,如入无人之境般进入伊拉克领空。最终,以军经过90分钟于6月7日下午5点30分成功飞抵目标区。
发现目标后,F-15 战斗机立即进行掩护作战。F-16则准备好轰炸和摧毁。F-16在奥西拉克核反应堆上空精准投弹超过14吨的炸弹,最终成功摧毁了这座核反应堆。
文史君说
在上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提出“高技术低强度”的战争理论。这套理论提倡有限规模、有限目的、有限目标的“低强度”战争。相对于一战、二战那样全民参与的钢铁洪流战争,百姓的伤亡当然也减少了,对百姓的伤害自然也减轻不少。可以说,“巴比伦行动”正是这种理论的试演。空袭行动非常成功,可说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又一次经典案例。
参考文献
罗媛、任晓宇:《1981 年以色列巴比伦行动探析》,《长治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袁静伟:《巴比伦行动——以色列空袭伊拉克核反应堆》,《中国民兵》1994年第3期。
姚虹聿:《贻害半个世纪的“120秒行动”》,《检察风云》2019年第6期。
张箭:《以色列、伊拉克孰强孰弱?——评〈“弱”能凌“强”的现象值得注意〉》,《西亚非洲》1995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石头)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天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